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下令发动进攻,数十万伊拉克军队迅速突破了科威特的防线,完全占领了科威特。此举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对,世界各国纷纷要求伊拉克撤军。然而,萨达姆并没有退让,反而坚决拒绝撤军,并表示不会放弃科威特。美国作为科威特的盟友之一,以及国际秩序的主导者,立刻作出反应。自8月7日起,美国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部署。
随即,第一阶段的“沙漠盾牌”行动展开。美国、英国、法国、阿联酋、沙特等国的联军迅速集结到科威特及波斯湾周边地区,部署了大量的军事力量,历时五个多月,完成了全面集结和战前准备。接着,美军主导的多国联军于1991年1月17日发起了震惊全球的“沙漠风暴”空袭行动。目标明确,就是通过先进战机和巡航导弹的精准空袭,摧毁伊拉克军队的抵抗力量。
展开剩余84%这场空袭以摧毁伊拉克的关键军事设施为核心,包括机场、弹药库、武器储备、雷达设施、防空系统、通讯设施,甚至包括伊拉克高级指挥官和军队指挥部门的驻地,部分民用设施也未能幸免。美军的先进武器和精确打击手段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科技的飞速进步。然而,即使是当时科技高度发展的90年代,美军空袭行动依然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便是发生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的阿米里亚防空洞遭遇袭击事件。
防空洞与钻地弹
阿米里亚防空洞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曼苏尔区的阿米里亚社区。这座防空洞的建设始于两伊战争期间(1979-1989),最初为抵御空袭而修建。其军事编号为“巴格达第25号避难所”,本是一座专门为民众提供避难的民用防空设施。防空洞的造价约为1000万美元,可容纳1000人,且有上下两层。防空洞顶部设有2.15米厚的混凝土层,再加上泥土层的防护,使其能抵御传统的航弹和炮弹攻击。两伊战争期间,周围居民常常在这里避难,逃避伊朗的空袭。
然而,随着“沙漠风暴”行动的开始,伊拉克境内的大部分地区成为了美军空袭的目标。尽管伊拉克的防空武器和航空力量几乎被摧毁,但民众依然寻求庇护,纷纷涌向防空洞避难。遗憾的是,阿米里亚防空洞成为了美军的目标,因其被错误地判断为“军事掩体”。
美国中情局的查尔斯·艾伦将阿米里亚防空洞误认为是伊拉克军方的备用指挥所。原因之一是防空洞中频繁的电磁信号。当时,巴格达的电力系统已经瘫痪,只有少数建筑物有电力供应,而阿米里亚防空洞正是其中之一。艾伦认为,这样的电力使用表明防空洞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指挥中心。
但事后调查显示,这一判断是错误的。防空洞并未被用作军事指挥中心,民众前来避难只是因为这里是为数不多的有电力供应的地方。艾伦还提到防空洞外围的伪装网和一些线人报告,称这里可能有情报机关驻扎。事实上,伊拉克的许多民用防空洞都安装了伪装网,而有关情报机关的报告并没有任何确凿证据。
尽管如此,这一错误的判断最终使阿米里亚防空洞被列入美军的打击名单。2月13日凌晨4点半,两架F-117隐形轰炸机携带GBU-27制导炸弹对防空洞进行了攻击。GBU-27是一种特制的钻地弹,能够穿透2.5米厚的混凝土层,其延迟引爆设计使得炸弹能够在穿透地下掩体后才引爆。
第一颗钻地弹成功突破了防空洞的防护层,爆炸引发了巨大的冲击波和火球。第二颗钻地弹顺着破洞穿入,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爆炸。爆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防空洞内的温度瞬间飙升至4000摄氏度。结果,防空洞下层的人们当场丧命,身体内的水分蒸发,部分脂肪迅速积聚成厚厚的脂肪层。上层的平民虽然逃脱了爆炸的直接冲击,但由于水箱的溅射热水,许多人还是被烫死。最终,大量民众在逃生过程中无助地触摸防空洞的墙壁,留下了惨痛的手印。
争议与后续影响
阿米里亚防空洞被袭击的消息一经传出,震惊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约旦王国为此举行了三天的全国哀悼,许多国家纷纷要求美国对此事件进行调查。美国国防部随后展开了调查,但美方始终坚持认为防空洞确实存在军事活动,因此没有承担任何责任。尽管一些遇难者的家属曾向美国政府和官员提出诉讼,但这一事件最终不了了之,遇难者家属未获得任何赔偿,相关人员也未受到应有的惩罚。
时至今日,美军的钻地弹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GBU-27仅为美军冷战后期应急武器,在海湾战争后,美军推出了更为先进的GBU-28、GBU-72等钻地弹。特别是2011年以后,美军装备了具备更强攻击力的GBU-57巨型钻地弹,专门用于打击深层地下掩体。
尽管如此,阿米里亚防空洞的悲剧仍然是战争中平民受害的典型代表。伊拉克在萨达姆执政期间,几乎每一年都处于战火之中,民众的生活困苦不堪。无论是两伊战争、海湾战争还是后来的反恐战争,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伊拉克。而今天,阿米里亚防空洞已被改建为战争遗迹,供游客参观。
这座防空洞不仅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成为了战争对无辜平民的巨大伤害的象征。至今,许多遇难者的家属仍在为正义而努力,尽管时光已经过去多年。
发布于:天津市汇牛资本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